這是在2006年台灣藝術大學賽博光廊研討會發表的文章
發現最近也有人用創新傳佈來探討     也來記錄一下這存在過的敝見

羅仕倫(2006) 個人媒體新風潮:播客發展現況與趨勢分析 。2006台灣藝術大學賽博光廊研討會論文
(稍做修改掉了圖表 讓文章能擠在這blog內)

壹、個人媒體的起源
        拜傳播科技所賜,在現今資訊流通快速的社會裡,已不再是少數掌控媒體的集團才能傳遞訊息,每個人都可以運用各式軟體或工具來達到個人出版的目地,也造就了個人媒體(Personal Media or Me Media)這新名詞,創新傳佈發明者Rogers指出互動性、個人化與去大眾化、非同步性為新科技的特質(陳芸芸,2003),所謂的個人媒體概念即來自於此,美國西北大學傳播學系主任Marshell(2004)也提出新媒體文化的感染力就是朝向個人媒體(Personalized Media)的看法。澳洲大學O’Neil(2005)教授則描述個人媒體(Personal Media)是藉由媒體來自我表達、談話。而在新科技的發展中,網路扮演了極為重要的角色,同時由於網路的互動與即時等特性,對媒介使用者而言,即是ㄧ個「個人化媒介」(郭良文,2002)。

        到了1999年,Blog的出現產生了新的網路媒體變革,成為這波全球網路個人媒體的帶動者,其所具備的特質就是有個人風格特色及思想觀點(施瑞瑄,2006),探究這股網路個人媒體趨勢,就先從blog趨勢來看,根據2005年年底蕃薯藤網站針對6373份有效網路問卷調查,台灣網路使用者有62.2%聽過blog,同時擁有blog的網路使用者也高達61.2%(蕃薯藤,2005),相對來言從2004由Adam Curry 所帶動的Podcast則延續Blog模式,創造一般民眾進用媒體的新傳播技術,為網路個人媒體的範疇拓展到影音的下載與上傳層面,全球的數據顯示,目前根據Yahoo! 估計,全球約有五百萬人正在收聽播客(陳瀚權,2005)。而podcast成長的趨勢從2004年9月開始Google的網路搜尋調查podcast的單日搜尋量約500左右,到了2005年11月podcast的搜尋數以達一千萬次(Adam,2005),足見podcast的驚人成長態勢,同時美國Diffusion Group預測到2010年,光是美國podcast聽眾就將達到5千六百萬人(Scott Gordon,2006)。目前台灣的廣播電台也已經開始提供podcast相關的服務,如ICRT、中廣流行網、台北之音hitfm、高雄大眾kiss radio、 News98 、高雄港都電台、台中全國電台、台中大千、台北寶島新聲等知名電台等(胡華勝,2005),但對一般民眾的認知可能只是單純的數位網路廣播。
        Podcast(播客)從2004年正式發展至今不過兩年,在社會層面大部分台灣網路使用者對其熟悉度仍顯不足,對於podcast的自製使用風氣也尚未成熟,在學界面,國內對此相關研究資料略顯不足,相關性研究僅止於初探性質或是廣告類別等,對於Podcast缺乏較完整以及趨勢性分析的研究,因此本論文將針對podcast的起源、特色以及至今的應用發展與未來的可能性作系統性的介紹。研究將採文獻分析法與參與觀察法,針對目前相關網站內容與相關書籍資料,佐以傳播科技與閱聽人相關理論,以了解podcast與傳統媒介有何不同、國外蓬勃發展的原因及其未來可能發展的應用,希望能將具有多元發展特質podcast推廣至台灣社會。

貳、Podcast的現況發展與分析
一、Podcast的定義
        Pocasting 又可簡稱 podcast ,中文名稱為播客,來源自蘋果電腦的iPod與廣播(broadcast)的合成詞,指的是一種在網際網路上發佈影音檔案並允許他人訂閱(feed)以自動接收新文件的方法,或用此方法來製作的電台節目,在2004年下半年開始在網際網路上流行以用於佈音頻文件(wikipedia,2005)。Dave Schusher(2004)則定義出podcast所具備的三個必要條件:(ㄧ)必須是ㄧ個獨立的、可下載的媒體文件;(二)該文件的發佈格式為RSS2.0 enclosure feed;(三)接收端能自動接收、並將文件轉至需要的地方,正如同Blog,podcast也是運用XML基礎的RSS技術,其功能就是用來尋找與自動更新影音至個人電腦,可以說是21世紀的私人廣播(Cuff,2005)。另ㄧ個說法,其為一種類似blog 的個人創作,不同的是它存於mp3格式(曹明正,2005)。podcast 使用者藉由 ipod 或 其他類似之數位影音播放器收聽數位內容(Dave Winer,2004)。美國牛津字典在2005收入podcast,並定義其為廣播或相關節目的數位檔,可藉由網路下載個人播放器中,已不是針對個人製作的DJ節目來作取向(OXFORD UNIVERSITY PRESS WEBSITE,2006)。Podcast與傳統網路廣播最大的不同點是使用了RSS2.0這項讓部落格(Blog)蔚為風潮的技術,使用者只要訂閱若干頻道的RSS feed,即會在隨時收到線上最新更新的MP3檔案(楊致偉,2005)。

        世界上第一個podcast 網站是由前MTV電視台DJ Adam curry 所創立的 iPdder. org (Kettmann, Matt,2004)。根據Adam Curry(2005)的podcast歷史中指出他在1999網路經濟泡化的時後結識了RSS的創作者之一Dive Winer,之後Curry希望能透過RSS來傳送影音檔案,在2003年Winer完成這項任務,2004年10月網路上開始有podcast的始用方法,2005年3月John Edwards 成為第一個使用podcast的美國政治人物,2005年1月BBC開始試播podcast,2005年2月CBC 加拿大廣播電台開始試播podcast,2005年六月蘋果電腦iTune 4.9版正式增加podcasting功能,2005年九月iTune 提供影像podcast, vodcast(Video podcast)名詞也正式誕生。現在,加州州長阿諾史瓦辛格也將每週施政簡報製成podcast檔案,供民眾下載(陳宜君,2005)。根據美國business week雜誌指出,目前podcast的站台已經超過3500個(Green, 2005),內容有電影、體育及音樂等討論和評論,也可以看到葡萄酒迷與啤酒愛好者的節目,甚至還有免費的星座算命節目。特別的是,podcast可以結合Skype等網路電話,將主持人自己本身以及其所邀請來的訪談內容錄製成podcast節目,Podcast的創始人Adam也經常透過Skype來邀請其他來賓加入他自製節目(Daily Source Code)中(李定瑋,2005),Adam不愧是個稱職的podcast人,經常錄製個人生活分享給所有ippoder.org的網友,其中不乏有跨年紀錄等等。

二、Podcast的風潮
        過去廣播電台播送節目的門檻很高,並非一般民眾能力所能及的,除了要購買昂貴的廣播設備外,還必須得廣播頻道的播送許可,現在podcast的出現改變這種結構, 相較於Blog,podcast同樣讓一般民眾擁有發聲管道,且是提供影音的交流互動,同時podcast也改變了傳統網路製作影音作品的複雜技術問題,像是一家名為Odeo.com的公司,便簡化使用程序為按一下滑鼠就可簡單完成的部驟,降低了收聽及發行的門檻(楊致偉,2005), 以中國大陸近期的例子來看,中共國家廣電總局不久前針對電台、電視節目主持人的語音下令「不可使用港台腔」,然而對於播客(podcaster)來說,則完全不受限制,用不標準的發音,在網路上肆意表達,正是傳達「人人都能說話」的新時代來臨(聯合報大陸新聞中心,2005)

        目前廣播公司提供podcast服務的有 ABC 國家廣播、BBC Radio 4、CBC(Quirks & Quarks)、Deutsche Welle(與iTune合作)、Radio Netherlands(與iTune合作)、Radio Sweden (與iTune合作)(Cuff,2005)。網路公司方面,如雅虎公司(Yahoo)推出搜尋、整理與評鑑播客(podcast)檔案的工具,讓使用者可以ipod或其他數位隨身聽放這種當紅的聲訊節目。2005年10月10日,Yahoo 推出http://podcasts.yahoo.com測試性網站服務,其服務功能類型繁多,主要是讓使用者更容易篩選出感興趣的播客節目( 陳家齊a,2005),2005年底美國podzinger成立的podcast搜尋網站則提供了更完整的podcast平台服務,首先是能根據podcast的音訊檔轉化成文字(text)檔,方便及正確地讓聽眾依循所下的關鍵字來搜尋所期望的podcast內容,其二是註冊podzinger網站使用者將會有個人專屬的小型網路資料庫,可以清楚地記錄個人喜愛及下載過的podcast節目(Scott Gordon,2006),徹底達到個人取向(personal approach)的精神。大陸方面,近期也正掀起podcasting風潮,2005年4月,一個名為「土豆」的網站正式亮相,據說是中國大陸第一個podcasting網站,目前已有超過十萬人次註冊,有播客(podcaster)模仿中央電視台春節聯歡晚會的形式錄製podcasting晚會節目,光在一天之內就創造了一萬五千人次的點閱率(聯合報大陸新聞中心,2005),足見podcasting在大陸的影響力。而台灣方面,欲尋找華文podcast節目可藉由一些podcast平台如播客台灣、播客中國、土豆網以及美國Odeo皆有中文節目可讓網友收聽,同樣也可自行製作podcast供其他人下載。

二、Podcast的應用
根據資料分析筆者整理目前podcasting的主要運用如下:
(一)個人用途,Podcasting的使用者,不僅只是扮演聽眾的角色,更是自己podcasting的主人,不論是扮演流行音樂DJ、短劇男女主角或是分享個人生活的影音日誌,可以說是全方位的個人行銷通路,藉由網路提供他人下載至桌上電腦、手提電腦、PDA或是iPod之類的可攜式數位隨身聽播放。
(二)教學用途,從國外的經驗來看,柏克萊大學(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at Berkeley)從十年前就開始提供Webcast的服務,將教授上課的實況錄下來,Podcast課程則是從2004年10開始試辦,學生可從iTune網頁或學校網頁下載,史丹福大學(Stanford University)則從2005年開始提供podcast,學生可下載獨立課程至數位播放器中收看,更可透過訂閱方式,定期更新課程內容,柏克萊與史丹福兩校預計在2006年將下載課程增加到70%(徐敏子等,2005)。而Duke University也在2004年開始將學校的相關規定和資料錄製成數位聲音檔案,透過iPod來傳遞給所有剛進入校園的新鮮人,而在上課時,iPod則變身為語言相關課程檢查作業的最佳工具(Conhaim,2005)。Esther(2006)也提出了學生同步分享彼此學習成果的方法,透過podcast技術的達到更便利的訊息交流。
台灣近期隨著教育部卓越計劃的推行,部份學校的網路學習資源也走向了podcast的應用,以輔仁大學為例,便成立了我的英語角(My English corner)網站,提供了以學校歷史為背景的廣播劇、名人訪問等英文的podcast資料(輔仁大學英語角網站,2006)
(三)商業用途,其中最主要的就是在傳統廣播(traditional radio)在歷經數位廣播(DAB,Digital Audio Broadcasting)與網路廣播(Internet Boardcast)後,將同時進入podcasting時期,不僅提供原有廣播服務,更可將精采節目剪輯成podcast供網友下載 ,未來也可朝向收費制度,這如同現在網路上通行的付費搜尋文章、下載音樂一般。另外,原生性的podcast網站,如Evan Williams和Noah Glass主導的Odeo podcast 網站,目前已有一套完整的商業計劃,此計劃可以讓podcast的節目製作人和聽眾提供一項方便的服務功能,就是透過電話、手機,播通Odeo的系統之後,可透過話筒錄製自己的廣播內容,而複雜的設定工作皆由Odeo幫你完成,此外,Odeo的商業經營計畫來包括了內容交易、內容查詢和出售廣告欄位等等。Evan Willams表示,未來Odeo的廣告模式會像google網站廣告模式般根據顧客的需求,以低感擾的方式插播在節目當中(John Markoff,2005),這種模式也就是未來廣告行銷最重要的精準廣告行銷,針對消費者主動搜尋的紀錄,提供相關廣告訊息,自然能提高廣告效益。
(四)公眾性宣傳:也可說是政治宣傳,如美國州長阿諾史瓦辛格把會議記錄公開,讓民眾能對政策與政府運作能有管道去了解。近期,美國白宮也開始提供了布希的演講內容於白宮的網站供民眾下載。

        Podcast的出現,再度強調了個人媒體(Me Media)的時代來臨,個人可以去創造一個他們想要的媒體,不必再等待大眾媒體發消息給他們。個人媒體Me Media的形式愈來愈多元,除了個人架站、無名小站的BLOG、個人新聞台,現在連手機服務都提供了部落格(陳世耀,2005),提供個人更寬廣的表現空間,同時正如上述所提的教學應用、商業應用以及公眾性應用,也可以了解podcast的特質可以運用於各各層面,已不再侷限於個人性創作。
  
參、廣播與Podcast的競合關係
        Podcast的出現,讓聽眾有機會呈現自我,其對傳統媒體產業的影響,值得觀察,本研究針對podcast與廣播產業ㄧ概略性分析,將指出podcast平台與廣播的市場競爭關係,以及個人媒體進行商業廣播媒體後所產生的應用,並對廣播產業與podcast平台做SWOT分析。目前的廣播型態,可大致分為傳統廣播(AM and FM)、數位廣播(DAB)、網路廣播、Podcast四類,以下做概況性評析:
一、傳統廣播概況
傳統廣播又分為調頻(FM)與調幅(AM)兩類,調幅廣播易受閃電、建築物及其他干擾,同時其無線電頻段較窄,音色不佳,而隨音頻信號大小變化的調頻廣播,其頻帶較寬,所以聲音較為豐富,逼真(行政院新聞局廣播概況,2005)。而根據賴雅芹(2002)的說法,廣播受歡迎的原因有:(一)機動性:工作、開車皆能獲的資訊,面對區域電力中段,也是收取資訊的管道;(二)經濟性:設備上的經濟性;(三)可提供區域性服務:訊號涵蓋範圍有所區別,可針對特定區域民眾發展成社區電台;(四) 富有想像力的媒介:完全以聲音來傳達訊息。從另一個角度來看這些也是傳統廣播缺點,訊號涵蓋有限,就無法擴展收聽市場,富有想像力,也就缺乏完整性資訊,無輔文字與圖示來吸引聽眾。

二、網路廣播概況
根據行政院新聞局廣播年鑑(2005)指出網路廣播透過網路方式播送,具備非同步、互動性、可重複播放、有聲資料庫形式。不同於傳統電台,網路電台媒體覆蓋率以全球為腹地,讓閱聽人擁有更大的自主權與可多語文、影像功能的特色。
傳統電台則從1996開始設立起了廣播網站,開始提供線上即時和隨選收聽服務,可以分為(1)傳統廣播電台經營的網路廣播與(2)網路原生的網路廣播兩種(賴雅芹,2002),目前兩者使用串流媒體為主,一般民眾無法下載轉錄收聽,是其缺點之一。 
        而播客與網路廣播有何區別呢?網路廣播雖說可以在線上即時收聽,但是聲音經常斷續,品質受限於頻寬而不甚理想,而且會受到時間和地點的限制。對於podcast(播客)來說,它採用直接下載或下訂閱模式傳送音頻內容至收聽用戶端,進而可以避免了網路廣播的缺失。

三、數位廣播概況
        台灣地區於2000年至2003底,經交通部總局公佈Eureka 147進行試播計劃,提供十六個電台進行數位廣播的試播(林宇勝,2003),並於2005年6月底發出第一波DAB電台籌設許可證,然而政府尚未允許營運以致無走入商業模式,同時,未來數位廣播雖有具備音質接近CD,並可同時傳送影音、圖像、聲音等具有多媒體功能之媒體等優點,政大教授陳清河(1999)指出數位廣播可帶動電信、網際網路、媒體、廣播融合成一個新興產業,未來的廣播可能將走向個人通訊服務(PCS,Personal Communication Services)的領域。但數位新科技日新月異,數位廣播面臨數位無線電視DVB-H、DMB等新興科技媒體推陳出新之競爭(經濟部數位視訊工業推展小組,2005),林宇勝(2003)更指出數位廣播接收器面臨價格過高的問題,平均近萬元的價格難以讓消費大眾接受。另外,因政府並未正式核准數位廣播業者正式營運,至今仍處於試播階段,因此涵蓋率仍有未臻完善之處(經濟部數位視訊工業發展通動小組,2006),這也讓數位廣播發展上面臨了瓶頸。

四、Podcast風潮與廣播的結合
        自2004年底開始,至今全球有在播音中的podcast就超過7000則(唐慧文,2005),個人化的取向的節目對傳統廣播確實造成威脅,同時有鑒於podcast不需要廣播的許可執照、頻道、廣播電塔,而且podcast目前內容的管轄仍不在美國聯邦通訊傳播委員會(Federal Communication Commission;FCC)的範圍內(李定瑋,2005)。而美國地區的傳統廣播勢力已經受到此數位化的影響,在2005年2月25日,Viacom宣佈旗下子公司Infinity Broadcasting資產減值109億美金,翌日,2月26日美國最大的廣播公司Clear Channel Communications也將其廣播執照減值49億美金,其顯示傳統廣播正在縮編也象徵數位廣播時代來臨,另一個事實就是:有越來越多聽眾已經厭倦了收聽同質性高,且常常會被廣告打斷的廣播節目(Green;Lowry;Yang;Kiley,2005),然而Podcast的誕生絕非傳統廣播的末日,因為podcast仍未能達到即時性的功能,傳統廣播仍能以名人效應、即時訊息佔有自己的市場,同樣的傳統廣播可結合podcast,把精采的廣播轉錄提供下載,將是未來趨勢。以國內發展情形來看,蘋果電腦已與國內十家廣播電臺合作,如ICRT、中廣流行網、台北之音、Hito Radio、高雄大眾Kiss radio、News98、高雄港都電台、台中中國電台、台中大千及寶島之聲等十家知名電台)加入蘋果電腦iTune的Podcast名單之中,使廣播不再局限於時間與頻率的問題,可以隨時隨地聽取廣播內容,同時,聽眾可以利用訂閱功能讓廣播內容自動更新,而透過iTune名單更可使國內電台在國際間發聲,將徹底改變廣播的收聽習慣(林茂仁,2005)。而面臨這波新傳播科技技術的趨勢,英國Virgin radio station成為第一個製作podcast節目的商業廣播電台(Whitehead,2005),聽眾可從Virgin radio的廣播網站找尋podcast版廣播節目,而未來的廣播網站,在面臨消費對內容的需求度下,提供podcast於其網站勢必成為趨勢。
   
肆、Podcast的未來
一、Podcast的接受因素分析
筆者利用創新傳佈概念,分析未來podcast在台灣市場的接受因素。創新傳佈(diffusion of innovations) 理論主要是研究新事物如何擴散到整個社會體系,變成廣為人知的社會過程(Rogers,1995)。根據翁秀琪(2000)的整理,指出一般人採用新事物,通常會考慮以下原因:
(一)相對利益(relative advantage),一樣新事物如果人們始用後得利越多,怎被採納的可能性越高;(二)相容性(compatibility):指新事物與過去價值及經驗一致與否的程度,一項新事物或觀念與個人或團體的價值體系、過去經驗能相協調時較易被採納;(三)複雜性(complexity):如果新事物或新觀念太複雜難懂時,人們的接納的情形自然就會稀少而緩慢了;(四)可試驗性(triability)需與(五)可觀察性(observability)一同評估,人們一旦發現可以試,而試後有滿足效果,採納的意願就會增加。依照此五種因素來看podcast,相對利益就是人們如發現在學校、廣播電台、政府單位皆提供podcast,了解使用了podcast 或購買了數位影音播放器來儲存podcast對自我本身有利,其被採納越高;相容性就是可以發現podcast的使用族群以網路使用者為主,尤其是同樣採用RSS技術的Blog之使用者,對podcast較有接近性;複雜性就是podcast的上傳下載機制的簡化,美國Odeo公司讓消費者可以透過電話來錄製podcast就是去複雜化;可試驗性與可觀察性則是人們是否有通路來使用podcast,使用後是否又能有自我展現的滿足感,其影響因素也是在於台灣是否有足夠的podcast管道供人們使用。
        另外,筆者依照創新傳佈的理論的整體概念來分析podcast在台灣接受度的關鍵:
(一)決定新事物過程的類型: 自行決定: 個人興趣,藉由podcast作為個人發聲管道;集體決定: 網友藉由podcast相互交換意見、分享音樂;權威決定: 政府、學校等單位的決策,如美國stanford校方提供podcast,學生可以直接下載獨立的講課內容到mp3播放器,也藉由訂閱方式,更新課程內容(徐敏子、王慶偉,2005)。
(二)傳播通道特性: 傳播通道與新事物的特性之間的交互作用,常是造成新事物減緩或加速傳佈的原因。Podcast主要由網路傳佈,以相同性質的blog來看,其未來遠景看好,尤其現在手機業者推行手機部落格(Moblog),相信很快就會有手機播客(Mopodcast)的服務。
(三)社會系統特性:又分為社會結構、社會規範與意見領袖的影響力,台灣社會乃為自由社會,當主流媒體無法呈現民意真實時,網路自然成為草根媒體的代表,podcast自然會成為一波操作媒介。
(四)策動者的推廣能力: 名人使用或知名廠商推廣,帶動風潮。如美國蘋果電腦公司利用iTune 拓展podcast服務。   

二、Podcast推廣的關鍵成功因素:
如何跨越台灣podcast推廣的鴻溝,筆者依據文獻評估未來podcast 從使用面(與數位媒體播放器行銷結合)、設備技術面(寬頻網路提升與無線寬頻網路建置)、法治面(版權機制的定位)三面向來探討podcast未來成功的因素:
(一) 與數位影音播放器行銷結合,根據Lee Rainie,Mary Madden(2005)的研究
報告指出,約半數未滿29歲的MP3隨身聽使用者曾經下載、聆聽過Podcast,而約20% 的29歲以上的使用者聽過podcast,可見國外podcast聽眾與數位影音播放器使用者之間的關係,筆者運用黃彥達(2005)把PDA以多媒體記錄器的定位突破早期採用者市場的論述套用可攜式數位媒體播放器(如MP3 player)與Podcast整合來突破早期採用者市場,可以朝向介面的革新,降低複雜介面的不便性;多樣化價格,滿足對於價格上的不同需求;用途的拓展,增加影音功能等,可播放Video podcast,能更吸引消費擁有的欲望。就目前市場數位隨身聽的銷售趨勢來看,市場分析公司Jupiter Research在今年提出的報告指出,2004年美國MP3隨身聽的出貨量較2003年成長3倍,Jupiter並預期該市場在2005年將較2004年再成長35﹪。直到2010年,美國MP3隨身聽出貨量的年複合成長率(CAGR)將超過10﹪,該市場將從2004年的1620萬臺成長到2010年的5600萬臺(劉麗惠,2005)。Podcast的指標產品就是蘋果公司(Apple)的iPod 與iTune軟體,根據統計,自從加入podcast功能iTunes 4.9版釋出後,使用者已訂閱超過500萬個podcast節目(陳家齊b,2005),因此,預期podcast的使用人口應會直線上升。
目前個人隨身媒體播放器配合數位音樂平台行銷手法的在國外有Apple iPod 搭配iTune的成功案例,目前國內Apple iTune尚未開放數位音樂市場,消費者需透過國外刷卡購買外國歌曲,而ipod也是,採用類似行銷手法的有BenQ與Kuro,BenQ的數位音樂播放器結合了旗下Qbend平台在2004年進軍網路音樂下載市場,在2006年1月1日起停止服務,而Kuro則是與澄果設計合作,kuro於2005年12年推出Kuro neo mp3 music player,採取買硬體送軟體使用一年的服務,姑且不論Kuro 平台的合法性,但可預見的是這股ALL-in-one的整合式商品行銷手法仍會持續性發燒,同樣參照Apple iTune的經驗,自從2005年第五代iPod可以播放影像後,podcasting即成為一個主要賣點,在蘋果的網頁就特別突除了Podcast的特色(Wikipedia,2006),目前美國的Apple podcast裡提供了ABC News、CNN、ESPN、NPR等知名媒體節目的podcast版(Apple,2006),依循這種模式,台灣的電視台同樣可以跟Apple iTune、kuro 或是其他podcast平台合作, 這可能將是未來的趨勢。
(二) 手機影音加值服務的提升:根據黃彥達(2005)指出在這科技匯流的時代,家用電器與電腦的功能整合,將帶來全新的「數位家庭」概念,手機與PDA、數位相機以至媒體播放器的結合,將帶來全新的「個人數位化」概念,這也正說明目前手機業者在競爭市場下,不斷融合各類功能以吸引消費者,美國第三大行動電信業者斯普林特奈克斯泰公司(Sprint Nextel)與真實網路公司(Real-Networks)合作,提供Rhapsody廣播服務,便可讓用戶收聽podcast節目來提升加值服務的收益(湯淑君,2005);反觀國內手機加值服務,近期電訊業者提供之行動部落格服務(Mobile blog service,Moblog),台灣大哥大、遠傳、PHS與樂多行動日誌合作;諾基亞(Nokia)與無名小站合作;PHS、中華電信則是自行開發行動部落格,中華電信並在原有emone網頁上提供相關(方雅青,2005)。依照目前手機多元加值服務趨勢,podcast勢必成為下一波手機內容服務的項目,康乃爾教授Vithala R. Rao指出Apple ipod面臨產品功能發展的極限,同時在Nokia、Motorola、Sony Ericsson、Samsung紛紛搶進MP3手機大餅,預計在2006年將突破2億大關,勢必成為單以數位影音為主體的播放器的威脅(郝安國,2006),而台灣手機製造商明碁BenQ也證實蘋果電腦在台灣積極尋找合作手機代工廠商,透露了iPod與手機整合的消息(David Richards,2006),屆時iPod手機自然整合了iTune軟體中podcast的服務功能,提供消費者更多元的媒體加值服務。
(三)寬頻網路提升與無線網路建構,除了下行頻寬的不足,上行頻寬更是Podcast這類個人媒體成功的關鍵,因為個人製作的不論是音樂或是影像檔越是精采豐富,檔案就有可能越大,但依目前國內ADSL主流服務速度來看,下載速度雖然已提高至8Mbps,但其最高上傳之速度仍停留在640kbps,相較於日本動輒上行速度可達0.9Mbps的速率,我國業者所主推的寬頻服務,顯然無法滿足寬頻網友從事檔案上下載的主流應用需求(林世懿,2004)。對於商業用途來說,台灣部份行銷人員在做網路行銷規劃時,常礙於網路環境的傳送技術頻寬、檔案規格、軟硬體、人力 … 等種種限制,減少影音互動多媒體的呈現,扼殺不少創意表現(亞捷數位科技,2005),從價位與品質來衡量台灣的ADSL競爭力,筆者參考資策會亞太主要國家ADSL寬頻費率跨年比較,可發現我國百分之一每月國民所得可購買的上下載頻寬雖與2004年相比有些許成長,但與其他四國相比民眾所支付的寬頻價格仍舊是高價(林世懿,2006)。如同上述,這將對寬頻影音產業的發展,自然包括podcasting,有一定程度的影響。
同時,無線寬頻網路(WLAN)的建置,對PDA、手提式電腦者使用Podcasting也是關鍵因素,目前,台北市在2006年開始提供Wifly的無線寬頻網路服務,為市民、企業、校園和社區,甚至是來自境外的旅客們,提供無線寬頻網路存取、互動式多媒體內容以及行動商務等應用服務平台(Wifly網站,2006)
(四)版權機制的定位,在民眾享受當音樂DJ的同時,卻也潛在違法音樂版權複製的問題,以BBC所提供的podcast內容為例,其必須將音樂刪除後才能將節目內容放上網路,目前美國作曲家、作家與出版協會(American Society of Composers, Authors, and Publisers;ASCAP)提供podcast使用者以支付授權金的方式來取得音樂的合法授權,而一年的費用相當於台幣一萬兩千元左右(John R. Quain,2005)。然而,大多數的podcast的使用者所提供的節目都是基於興趣而製作,並無商業行為,因此專家也對於最後有能力支付的人數採取保留的態度。令人關注的是,繼Naspter的訴訟事件之後,美國唱片協會(RIAA)是否會因樂版權問題,而將podcast的供應商、使用者列入訴訟名單之中(Green;Lowry;Yang;Kiley,2005),再以中國大陸經驗為例,中國播客網已經與上海電視台和湖南衛視合作,提供播出網友的作品,目前尚未有相關營收模式,而相關網友作品同樣存在有涉及侵犯他人智慧財產權的問題(張嬙,2006),在未來媒體匯流整合的時代,podcast提供民眾多管道發聲的機會,而版權定位將會是影響一般名眾加入製作podcast的關鍵因素。

三、Podcast未來運用層面
        筆者參考近期傳播科技媒體發展,podcast未來的發展可能將會有以下幾種可能性:
(一)多媒體出版運用,現今美國利用podcast 作為出版媒體的有BBC、ABC News、NASA與Disney,同樣不少美國電台也利用podcast在網路播送節目(Hogan,2005),這種透過RSS Feed 訂閱的方式,跟電子報的push technology的概念如出一轍,未來訂閱的不管是有聲書、短片、Music Video,都可選則想接收的媒介,大幅提升了現代人的方便性。
(二)預錄功能與遠距教學,使用者可以透過軟體去上傳或下載的一個影音檔案,藉此與與網友分享個人化的影音作品,並可下載至個人數位媒體播放器,讓使用者隨時隨地均能欣賞這些視訊內容。此概念近似數位錄影機(DVRs)如風行全美的TiVo,可讓你預錄電視節目,提供事後(離線)觀賞的功能。近年來由麻省理工學院(MIT)所帶起的MIT Open Course Ware,即是將學校的課程內容上網提供外人學習使用(twocw,2005),國內學者朱學恆也積極在經營Open Course Ware的中文化工作,未來各校的Open Course Ware可以朝向podcast模式,讓學習者可以特過影音檔案親身體驗在名校上課的感覺,最重要的是可以拉近知識溝(knowledge gap)。
(三)個人媒體的再客製化(re-customered),podcast滿足了大眾自我傳播的功能,也讓聽眾恣意選擇自己期望接觸的訊息,已達所謂的客製化媒體的標準形象,而Bind公司所開發的Modcast(Media on demend + broadcast)則是能針對各podcast節目再做拆解組成聽眾更需要的媒體內容(陳澍凡,2006),其所呈現的即是媒體內容需求的更精細化。
(四)置入化行銷的強化與新型態廣告託播策略,當媒體取向日趨個人化,傳統廣告行銷將產生改變,
1.置入化行銷的強化:置入化行銷是指將產品融合在電影、節目等影片或線上遊戲當中,為廣告主進行商品與行銷。如電影<<荒島餘生(Cast Away)>>、<<電子情書(You’ve  get mail)>>直接把聯邦快遞、威爾森排球、星巴克咖啡的形像置入電影裡(張家茹,2003),或是像歌手林曉培、王力宏、蕭亞軒等分別都有在歌曲中提到GUCCI、McDonald、Up2u等品牌,都是置入性行銷最好的例子, 未來的podcasting的內容將可能融入廣告主的產品概念,諸如影片中主角使用之產品、歌曲歌詞中提到的產品皆有其可能性。

2.廣告託播策略:
        根據洪賢智(2002)的說法,傳統廣播廣告的缺點有五項:1.缺少畫面:僅能由消費者想像,無法提供產品的証明、示範與解說。2.稍縱即逝:觀眾較無法記下品牌訊息。3.受電台功率不同、收聽範圍的限制。4.容易分心:可能因廣告音樂或聽眾手邊進行工作近而分散注意力。5.以秒計費,難以闡述產品特性。6.受新興媒體影響,收聽廣播比率下降,廣告效果相對減弱。相對地,網路廣告則能大幅減少前三項缺點,陳尚永(2000)指出網路廣告的託播模式早期為固定版面式廣告(hardwired ads),後轉變為動態輪替廣告(dynamc rotation ads),主要採用廣告網頁連結,而使用podcast則是以影音廣告為訴求,AccuStream iMedia reasearch指出串流媒體影音在網路的成長,從1998年的28億到2005年的180億,同時認為有百分之五十的網路使用者會上網欣賞影音(AccuStream iMedia research,2006),而podcast廣告與一般影音廣告的不同在於提供適合下載於個人影音播放器的檔案,正如同Adam Curry指出podcast的特色具有數位內容消費的延遲性或稱時間轉換性(time-shift),對於廣告運用上可產生延遲性廣告效果(time-shift advertising effect),另外消費者可以從網路訂閱相關延續性廣告,這類廣告以故事性或名人主題為主,而podcast跟一般網利用podcast模式託播廣告可以放置於入口網站、企業部落格(corporate blog)、podcast搜尋平台等來作為觀賞或下載的管道,當然,廣告內容欲希望消費者主動點選與下載,將走向趣味化、名人化、議題性的取向,來吸引瀏覽網頁或網誌的民眾。
 
伍、結論
        繼blog成功襲捲全球後,台灣也開始注意到podcasting這個新角色,目前國內仍處於萌芽階段,目前提供的網站還在成長階段但其發展自然值得觀望,綜合以上分析,筆者對於podcast技術與媒體的結合,分析有以下幾種類型:ㄧ、網站與podcast結合,不論是廣播、電視等媒體集團或其他商業網站、學校以及政府單位,podcast有提供消費者專屬內容的特質。二、Podcast搜尋平台:以專門提供podcast節目為主,podcast之父Adam Curry的iPodder即是這類型的代表,未來podcast平台將會朝向更多元的發展,如跨入3G手機內容平台服務、線上影音服務。三、影音軟體平台結合podcast:不僅提供數位音樂、數位影片的下載服務,也提供適合在可攜式數位媒體播放器播出的podcast節目。四、Blog整合podcast:不論是個人Blog或是所謂商業blog(corporate blog),附加上podcast功能,提供更完整的自我展現空間或是企業形象與商品呈現。未來可以預見的是個人媒體不斷演變,而商業的利基也將在個人媒體中找到了新的行銷管道。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bluehusky 的頭像
    bluehusky

    BLUE哈天空

    bluehusk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